<2019年諾貝爾生醫獎>破解細胞感知與適應氧氣變化機制
氧氣不夠了,細胞怎麼做?
動物需要氧氣,好將食物變成有用的能量。我們對於氧氣的重要性非常了解,不過,細胞要如何面對不同的氧氣濃度變化做出調整,曾經是個謎題。
2019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 和 Gregg L. Semenza 等三人,發現了細胞如何感測並且適應氧氣濃度變化。他們發現了一種分子機制,細胞能利用這個機制去改變基因的活性,以適應不同的氧氣濃度。
這次的得獎者揭露了生物最重要的適應歷程之一,他們讓我們得以了解氧氣水平是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此外,這些研究未來也有望在對抗貧血、癌症和其他疾病上提供一臂之力。
故事,先從氧氣開始說起
氧氣在地球大氣層中約占了 5 分之 1,是孕育生命不可或缺的存在,而在粒線體中,它們則可以幫助細胞將食物轉化成有用的能源。1931 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 Otto Warburg 便發現這是個跟酵素有關的過程。
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動物的身體演化出了各種機制,以確保組織和細胞能夠獲得充足的氧氣。像是我們脖子兩側的巨大頸動脈,就含有分化過的細胞,可以偵測血液中的氧氣含量。1938 年的生醫獎得主 Corneille Heymans 便是發現人類可以透過頸動脈感測氧氣含量,而後直接與大腦溝通,以控制我們的呼吸頻率。
所以這次得獎的氧氣偵測應變機制到底是怎麼被發現的?
Semenza 在 1990 年代研究的早期,鑑別出調節依賴氧氣的化學反應的轉錄因子 HIF(Hypoxia Inducible Factor),並於1995 年將其純化複製。他也發現 HIF 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當時新發現對氧氣敏感的 HIF-1α,以及第二部分,非氧氣調控的蛋白質──ARNT。
William Kaelin, Jr. 則在 1995 年開始 von Hippel-Lindau 抑癌基因的研究,並且在複製分離出此基因後,發現其可抑制 VHL 細胞系腫瘤的生長。
Ratcliffe 則在 1999 年找到了 VHL 與 HIF-1α 兩者間的關聯:VHL 會調節 HIF-1α 的轉譯後氧敏感降解。最後,Kaelin 與 Ratcliffe 團隊同時揭露了 VHL 調節 HIF-1α 依賴 HIF-1α 的羥基化──本身即是依賴氧存在的共價修飾。
這三位研究者的工作讓我們得知了動物細胞中對於氧氣變化會於基因層面做出反應,經由 HIF 轉錄因子的表現,讓細胞得以直接即時反應。
氧氣感測到底為什麼這麼重要?
氧氣感測讓細胞在面對氧氣含量較少的環境中,可以調整生理機制,就像是我們在激烈運動時,肌肉所進行的調整,或是產生新血管、生產紅血球等等。我們的免疫系統和許多生理功能也都會因為氧氣感測機制而變動。此外,氧氣感測也被證實是胎兒發育階段中,控制正常血管形成、胎盤發育等等重要的一環。
對於很多疾病來說氧氣感測也非常重要:像是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患者,常因缺氧、紅血球生成素 (EPO) 降低而受貧血所擾。EPO由腎臟中的細胞製造,對於紅血球的製造非常重要。
而氧氣調節的機制對於癌症來說也非常重要,在腫瘤中,氧氣調節機制會用來刺激血管形成並為癌細胞有效增生重塑代謝機制。
目前學術研究是和醫藥公司正在專注以這些研究內容為基礎開發藥物,希望可以藉由激發或阻擋這個氧氣感測機制,來介入不同的疾病。
資料來源:泛科學PanSci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71789
von hippel lindau 在 史丹福狂想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及塞門薩(Gregg L. Semenza)三位科學家共同奪得,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如何感應和適應氧氣。
他們的發現與血液學的關係都非常密切,當腎臟的氧氣供應減少時,腎臟細胞會增加合成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令骨髓增加製造紅血球的速度。究竟細胞如何感應到氧氣的減少?又是以甚麼機制增加紅血球生成素的合成速度呢?原來細胞的缺氧反應牽涉到EPO基因,而且不單是腎臟細胞,身體的其他細胞都會對缺氧有不同的反應。
他們又發現EPO基因及其他與缺氧反應有關的基因由HIF-1alpha及VHL蛋白控制。HIF-1alpha會刺激EPO基因及其他與缺氧反應有關的基因。在正常氧氣含量下,VHL蛋白會與HIF-alpha結合,加速它的降解,避免缺氧反應基因過度活躍。當細胞中氧氣含量減少,VHL蛋白便不會令HIF-1alpha蛋白降解,HIF-1alpha蛋白聚積在細胞中,激活缺氧反應基因。
這些研究發現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癌症、貧血及其他臨床疾病。希佩爾-林道綜合症(Von Hippel–Lindau disease)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癌症綜合症,便是由VHL基因突變引起。由於VHL基因突變令缺氧反應基因被持繼激活,最終引起癌症。希佩爾-林道綜合症的患者會出現各種罕見的癌症,包括腎臟血管瘤、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血管母細胞瘤(haemangioblastoms)以及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等。而在血液學的領域中,VHL基因突變也是先天性紅血球增高的成因之一。
von hippel lindau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帶著公雞夥伴去旅行】
尤文瀚,宜蘭人,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生,也是全台灣僅有6名的逢希伯-林道症候群(Von Hippel-Lindau)患者,血管瘤會在全身各處不斷增生。
但他堅持「面對現實、忠於理想」的生活準則,2011年起遊歷中國大陸各省,2016年完成單人摩托車環華騎行,歷時100天,全程3萬公里,穿越沙漠、翻過高原,在路上拾起流浪者的靈魂與遠方的意義。
von hippel lindau 在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What is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or VHL, is a genetic disease that affects people of all ethnicities and is ... ... <看更多>